<
新辣文小说网 > 穿越小说 > 大宋将门 > 第555章 做个好女婿
    王宁安携着钦差大臣的威风,第一道命令下去,就在巴蜀大地炸响了一颗惊雷。

    随着钦差使者,带着告示,冲到了州府军县,将消息贴出去,一时间百姓感恩戴德,全都松了口气。

    道理很简单,普通百姓自给自足,天府之国,近年也没有灾荒,收获是很不错的。巴蜀的女子勤劳,起早贪黑,织蜀锦,足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。

    最麻烦的就是朝廷的税赋。

    因为各种苛捐杂税,除了田赋之外,其他都要用货币结算,而近些年,田赋也开始征收货币。

    普通老百姓买卖商品,以物易物,不用钱也行。

    可朝廷的赋税不成,如果交子币值稳定,用交子纳税没什么,可现在交子贬值,各地衙门都不收交子,反而催促百姓用铜子交税。

    这下子可就麻烦了,市面上的铜子本就不够,老百姓挣的是多是交子,而纳税却要用铜子。

    其中吃了多少亏,用脚趾头想也知道。

    王宁安的第一道命令,就是针对这个现象。

    只要交子还能纳税,一贯交子值200文,虽然比之前便宜了,但至少能让大家喘口气,不至于被逼上绝路!

    原本躁动混乱的巴蜀,天降甘霖,一下子冷静了不少。

    大儒王方就在军营,亲眼目睹王宁安下达命令。

    老头子很是激动,山羊胡子不停颤抖。

    他连连夸奖,苏洵也很受用。

    说句实话,苏老泉一直不太满意女儿的婚事。

    尤其是三苏之名,天下皆知,可是苏家唯一的女儿,掌上明珠,居然给人当了二夫人,让苏老泉情何以堪!

    虽然也是赵祯赐婚,明媒正娶,和偏房侧室完全不同,但是苏洵的心里总觉得有个疙瘩儿,以至于这些年他都不大去王家拜会,偶尔见到,也不给王宁安好脸色。

    这次回巴蜀办差,未尝没有衣锦还乡的味道。

    王宁安一道令子,解了家乡父老的难处,最有面子的还是苏家,或许从此之后,不会有人再乱嚼舌头根子了。

    苏洵的老脸露出了笑容,连带着对王宁安也有了赞许。

    “二郎,这一手不错,可谓是开门红,旗开得胜。”

    王宁安却老脸微红,“岳父大人,说句心里话,我这是瘦驴拉硬屎,不得不为而已。”

    苏洵一愣,他也当过地方官吏,稍微思索一下,也明白过来。

    交子贬值,王宁安还准许百姓用交子纳税,其实吃亏的是朝廷。

    益州四路,可是财赋重地,大约占了大宋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强!

    这还是河北工商大发展的结果,在十年前,巴蜀的比例更高!

    也正是因为百姓富裕,物产丰饶,巴蜀才能在几十年之内,恢复元气,文风鼎盛,能培育出三苏一般的人物,正说明巴蜀的财力非凡!

    用交子抵税,当做应急措施可以,却不能长久,毕竟朝廷还要指着巴蜀的税收,地方衙门也有那么多人要养,没有钱什么都玩不转。

    苏洵想通之后,也叹口气。

    “二郎,百姓困苦,民生艰难,不管如何,你都要多照顾乡亲,别让他们吃亏太多,不然老夫真是无颜见家乡父老。”

    王宁安点头,“小婿受教了,一定不会亏待百姓的。”

    他们没有过多停留,从剑阁一路奔赴益州,益州知府不是别人,正是那位王素王大人。

    当初王素捧汝南王府的臭脚,结果闹到了赵祯那里,直接被赶到了益州,其实也算是幸运,假如再晚几年,以王素的作风,没准直接让王宁安给灭了。

    王素这几年还算老实,当然不老实也没有办法,人家赵祯生出了带把儿的,小太子赵宗垕茁壮成长。现在民间就流传着很多小太子的段子,说他聪明好学,孝顺父母,文武双全,爱惜百姓……好吧,这些段子多半都是皇城司散布的……赵大叔还是很鬼的,他年纪不小了,万一有什么突发情况,小太子年幼,为了确保顺利继位,给他涂脂抹粉,是很有必要的。

    当然不管怎么说,储位稳如泰山,他王素投机,押错了宝!

    赵允让死了,他的二十几个儿子,根据王宁安的建议,全都给扔进了满是铅管的院子,如今还囚禁在开封。

    赵祯对任何人都能宽容,唯独对这一家子,是一点同情都没有,甚至随着时间推移,恨意还在不断滋生……敢抢不属于他们的皇位,敢算计朕的骨肉!不让你们付出代价,朕就不是万民之主!

    从去岁开始,赵宗汉,赵宗楚,赵宗仆等人,相继染病,尤其是赵宗汉,听说被囚禁发疯,大冬天穿着单衣,整夜整夜在雪地里行走,把脚都冻烂了,他还扯着嗓子鬼叫,逢人便呼圣人,管谁都叫官家……弄得人尽皆知,成为了笑柄。

    即便如此,赵祯也从没有想过放过这一家人,他甚至有个打算,眼下他身体还好,一旦要撒手离去,就把这一家子都给赐死,免得让小太子为难!

    做爹做到赵祯的份上,也是没谁了!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作为当年汝南王府的党羽,王素算是彻底上了赵祯的黑名单,要不是他祖上王旦的确有大功,王素早就被罢免了。

    事到如今,昔日的仇敌相见,王素离着老远,就看到了王宁安。

    高头大马,紫袍玉带,当年的小吏,已经蹿升到了宰执高位,年轻,权重,英俊潇洒,春风得意,宛如一轮初升的太阳,光芒万丈。

    而他呢,已经开始衰老,鬓角多了许多白发,真是人比人,气死人啊!

    王素强忍着不愉快,还是紧走几步,迎了上来。

    “下官拜见王相公!”

    王宁安微微一笑,“王大人免礼吧!”

    从马匹上跳下来,王宁安远眺高峻的益州城,不住点头。

    “我听说在唐朝的时候,就有扬一益二的说法?”

    王素忙说道:“的确如此,大唐盛世,益州繁华,的确天下少有,只是自从安史之乱以后,益州战乱频繁,直到我大宋立国,才恢复太平,相比之下,益州的确是稍显逊色。”

    “呵呵,蜀道难行,我以为要想让益州大放异彩,关键还是要打通道路,只要道路通了,益州的经济就活了。”

    王宁安主动走到了益州的士绅商人中间,对大家笑道:“我娶了眉州苏家的女儿,算起来就是巴蜀的女婿,小女婿上门,要是连见面礼都没有,还不被丈母娘打出门去?”王宁安说得夸张,引来了一阵哄笑。

    益州的百姓听在耳朵里,十分受用,至少这个年轻的王相公很随和,没有端着,更没有高高在上,不近人情。

    “朝廷这几年并没有闲着,先是收复幽州,有了长城庇护,黄河两岸才能安然无恙。接着移兵西北,经略青唐,为的是打通和西域的商路,恢复当年的丝绸之路。四川有蜀锦,茶叶,天下闻名,还有猪鬃,桐油,木材,胶漆,牛角,药材,这些都是宝贝,天下无不垂涎。修川陕直道,为的就是能让巴蜀的宝贝卖出去,让大家伙的腰包鼓起来。除此之外,朝廷在平定侬智高之后,就积极开发岭南之地,实不相瞒,交趾国已经有几十万的大宋移民,大理国王心向大宋,双方商贸繁荣,往来许多。”

    “如今大理和大宋的商路,还都仰仗交趾,走海路运输。假如能打通东川与大理的商路,在巴蜀设立榷场,双方直接贸易,大理的铜就能输入到巴蜀。”

    王宁安终于说到了正题,他神色凝重,饱含深情。

    “乡亲们,最近交子贬值,大家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冲击,日子不好过,大过年的,许多人家锅里都没有油星,孩子挨饿,婆娘还穿着旧衣服……你们的难,朝廷知道,官家知道,我心里也清楚。不过请大家放心,朝廷正在想办法,交子危机,说到底是铜料不够,巴蜀乡亲们勤劳,肯干,创造了丰富的商品,却因为缺少货币,影响流通。被逼无奈之下,发明了交子,以我之见,交子是非常伟大的发明,必将载入史册,成为蜀地繁荣的一大见证!但是就像任何东西一样,没法做到尽善尽美,朝廷会积极开拓大理的铜矿,运入蜀中,解决铜料缺口,还会鼓励贸易,把蜀地的好东西卖出来,换回来铜钱,只要有了足够的储备,交子的币值就会恢复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王宁安拱手,“乡亲们,请大家相信我,此次我是来解决问题的,暂时的困难不可怕,只要大家能挺住,我可以保证,在半年之内,一定给大家一个完美的交代……如果我做不到,就自请罢官,摘了乌纱帽!”

    谁都清楚,所谓士绅百姓迎接,不过是个幌子,充门面而已。

    只是王宁安不按常理出牌,刚到益州,就甩开了官吏,直接和百姓对话,而且他还说的都是大白话,甚至还用了半生不熟的巴蜀腔儿。

    老百姓听在耳朵里,非常受用,谁见过如此平易近人的高官,平时衙门里的差役,都眼高于顶,日他仙人板板的,你们那些个龟孙儿,比起人家王相公差了多少?难怪人家年纪轻轻就坐上了高位,就是不一样!

    “王大人,王相公,大家伙都听你的!”

    “好样的,巴蜀的女婿,青天大老爷!”

    ……百姓们的呼喊,一浪高过一浪,只是在人群中,有几个人的脸黑了,这个王宁安真不是吃素的!